欢迎访问 旅游法治网!
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> 旅游扶贫 >正文

六盘水:“凉都”古镇有点“热”

时间:2023-07-16 文章来源: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作者:佚名

  

  夏至将至,高温热浪的脚步也渐渐加快。素有“中国凉都”美誉的六盘水,今夏以“凉”字破题,做足多元业态加速发展“热”文章,释放城市魅力。

  6月13日,夜幕下的水城古镇又热闹起来。“过几天,我们的主题活动表演将正式开启,所以今晚得加班加点彩排节目。”六盘水市映臣文化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荣刚说,最近,他忙着搭建舞台灯光、打造千人长桌宴,常常加班。

  自去年入驻古镇,该公司率先打出间隔不超过3个月的高频次活动“牌”。高频次的活动之下,人气迅速汇集,也让水城古镇不再停留于单一的美食汇聚地,逐步将食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整合为一体,形成多元业态,让这座承载着“三线”精神的古镇更吸引游客。

  水城古镇,迄今已有280多年历史。然而改造后的古镇由于独立商业业态体量过大,前几年在疫情影响下,人气低迷,招商较为困难。

  为破题,当地政府不断探索水城古镇发展定位和方向,通过走出去、引进来招商引资,结合当地特色旅游优势做引流。

  “去年5月,我区成功引进六盘水市映臣文化旅游开发公司,对水城古镇进行市场化盘活运营。”钟山区旅游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周奇介绍,该公司入驻后通过组建专业运营团队、制定科学运营方案、运用网红引流宣传等措施,提升古镇经营效益。

  多元化发展,唤醒了“夜经济”。如今的水城古镇夜间消费市场火爆,商家忙个不停。“多样性的特色文化活动吸引游客前来,直接带动了我们烙锅夜市。”天下第一锅老板周锦告诉记者,只要古镇有活动,店里几乎是一座难求,最火爆时单日有400余人、最高销售额4万元。

  “旅游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。”在六盘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王娴看来,作为全国唯一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,六盘水做足夏季避暑文章,旅游业的发展必能更上一层楼。

  今年,六盘水消夏文化避暑旅游季,推出了避暑度假之旅、乡愁静心之旅、运动康养之旅、文化研学之旅、民俗体验之旅、夜间沉浸之旅6条精品旅游线路,将风景串珠成链。其次,借力2023第八届中国凉都·六盘水夏季马拉松7月16日在钟山区鸣枪开跑这一盛事,在清凉夏日以奔跑的激情,吸引更多人走进凉都、了解凉都、爱上凉都。

  同时,在旅游优惠政策方面,广东省中山市和六盘水市民凭身份证可享两地国有A级旅游景区首道门票免费的优惠政策,时间持续到12月31日。游客还可通过携程、一码游贵州和建行生活等平台领取2023年六盘水文旅消费券,用于景区、旅游线路产品、酒店民宿及文化产品消费。

  “今年避暑季是启动得最早的一次,将持续到10月,通过创新业态,相信会进一步吸引国内外游客来到六盘水,掀起避暑季旅游热潮,持续擦亮‘中国凉都’旅游金字招牌。”王娴说。

  ◆ 记者手记

  随着游客消费需求的升级,传统的观光旅游正向与康养、休闲、度假、体验等并重转变。六盘水主动适应旅游消费需求变化,创新旅游业态、产品供给和经营方式,打造更多的吸睛点、兴奋点、消费点,升级旅游供给。

  凉都“凉”,古镇“热”。在高温“烤”验下,水城古镇点燃城市烟火气,城市活力指数持续提升。在六盘水,像水城古镇这样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迈向“有中变优”的景区景点还有不少。

  从今年一季度的数据看,六盘水市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别达到2019年同期的158.18%和174.8%;接待过夜游客和入境过夜游客分别为2019年同期的115.41%和43.27%。特别是“五一”假期,全市共接待游客按可比口径为2019年同期126%;实现旅游综合收入按可比口径为2019年同期138%。

  这些数据说明六盘水旅游产业正进入新发展阶段,以“凉”字破题做“热”文章,精彩且分量十足。可以预见接下来的避暑季,凉都的旅游热度将持续升温。

  


原文链接:https://whhly.guizhou.gov.cn/wlfp_5727281/202306/t20230620_80400830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
本网概况会员服务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| 免责声明 | 本网招聘 | 法制项目简介 | 投稿服务
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旅游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。

北京政讯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 | 政讯通-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

旅游法治网 fazhi.lyzix.org.cn 版权所有。

京ICP备19030560号-22

联系电话:010-56212745、010-53382908,监督电话:18518469856,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

第一办公区: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;第二办公区: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

邮箱:qgfzdyzx@163.com  客服QQ:3206414697 通联QQ:1224368922